矿用移动式救生舱:
一、基本参数
(1)额定人数:小型12人,中型24人;
(2)额定防护时间:100h;
(3)起动时间:5s;
(4)抗冲击能力:0.1MPa;
(5)可承受*大冲击压力:1MPa;
(6)瞬间耐高温能力:1200℃;
(7)持续耐高温能力:舱外持续60℃,舱内温度不高于30±2℃;
(8)*大耐水压能力:0.1MPa;
(9)规格尺寸(长×宽×高)
小型舱体:7500mm*1500mm*1900mm
中型舱体:11000mm*1500mm*1900mm
(10)空载质量:小型:6.5t
中型:8t
二、基本规格
表1 矿用移动式救生舱基本规格
类 型 |
小型 |
中型 |
大型 |
额定人数/人 |
8 |
12 |
16 |
20 |
24 |
28 |
32 |
36 |
|
|
|
|
|
|
|
|
|
三、救生舱基本构成
矿用可移动式救生舱主要由多层复合材料保温系统、氧气供给保障系统、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环境监测系统、通讯系统、舱内照明及指示系统、动力保障系统、生存保障系统等构成,构成了安全可靠的防护体系(详情请电询姚工: )
1、 多层复合材料保温系统
救生舱采用多层复合绝热板,以及航天专用保温材料,具有优越
的耐高温及绝热功能,能够抵挡外界1200℃的高温1s以上,外界持续在0℃的条件下,舱内能够维持在30±2℃。
2、 氧气供给保障系统
救生舱具备压风、自备压缩氧及自救器三级供氧保障体系。
(1)救生舱具有压风供氧装置及与矿井压风系统的接口,以在
矿井压风系统未被破坏的情况下对舱内供氧。
(2)救生舱具有压缩氧气及压缩空气供氧,以保证在井下压风
系统被破坏的情况下使用。
(3)救生舱配备了隔绝式氧气自救器,自救器使用时间不低于
45min,以保证舱内人员从救生舱向避难硐室转移时使用。
救生舱通过三级氧气供给体系,能够保障救生舱内人员呼吸氧
气浓度在18.5%~22.0%之间,*高不超过23%。
3、 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的非电力降温除湿、空气净化集成系统完全摆脱了井下发生事故时断电的弊端,在煤矿井下发生故障时,无需外部供电,无需内部储备蓄电池,利用液态二氧化碳的潜热吸收舱室内的热量,再利用液态二氧化碳气化后的高压气体作为喷射式制冷的引射流体进行喷射式制冷,为救生舱提供必要的冷量,操作简单、系统维护简便快捷。舱内空气调节装置的出风口能与空气净化装置进风口相连接,与救生舱空气净化系统兼容,共用空气循环回路,舱内空气先经过空调系统制冷除湿后从空气净化装置进风口进入净化器,再经过药剂层处理,从而达到降温除湿与空气净化相结合的目的。
过该集成系统的调节,保证舱内的各项数据都能够维持在以下范围,从而保证逃生人员的正常生存(详情请电询姚工: )
项目 |
O2 |
CO |
CO2 |
H2S |
CH4 |
温度 |
湿度 |
指标 |
18.5%~23% |
≤24×10-6 |
<1.0% |
≤6×10-6 |
≤1.0% |
30℃±2℃ |
≤85% |
救生舱内环境指标
4、环境监测系统
公司自主研发的多参数超低功耗传感器以及监控主机能够在耗电量很低的情况下正常运行,能够对舱内舱外的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显示,并超限报警。避难硐室内环境监测的参数包括CO、CO2、O2、CH4、温度和湿度;舱外环境监测参数包括CO、O2、CH4、CO2、温度。监测设备及其传感器件具有高可靠性、高安全性、低能耗、自动化程度高的特点,操作简单,符合本质安全型要求及相关产品标准的要求。
该环境监测系统能够与煤矿现有的监测监控系统连接,通过上位机将舱内舱外的实时数据传送到煤矿的总调度中心。
环境监测系统包括:多参数监测主机、GCF抽放气体参数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声光报警器、传输接口等。
多参数监测主机、GCF抽放气体参数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声光报警器置于避难硐室内,避险人员可通过多参数监测主机上的液晶显示实时监测舱内各环境数据,上述传感器均可采用12-24V供电,总功耗3.5W左右。传输接口与主机连接,井上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的观察避难硐室内的环境参数。
5、通讯系统
救生舱具备有线通讯、无线通讯、应急通讯及各通讯方式失效情况下的信息交流方法,形成多级通讯保障体系。救生舱具备与井下通讯网连接的接口;无线、应急通讯应具备双向通讯功能,通讯距离应不小于1000 m。
6、动力保障系统
动力保障系统即动力电源系统主要由镍氢电池、管理系统、电池
箱体三部分构成。
镍氢电池是高功率、无污染、免维护的动力型绿色电池,具有比功率高、寿命长、内阻小、大电流充放电效率高、耐过充、耐过放、无记忆效应等优良特性。
电池箱结构设计合理,散热性能良好;安全可靠;安装、维护方便快捷。
避难硐室应具备外部电源接入接口,在避难硐室处于备用状态下利用外部电源对避难硐室内部电源充电。外部电源及电源接口应有完善的安全保护,保证在意外情况下的供电安全及灾变条件下外部电源中断时避难硐室内部的供电安全。
避难硐室内部供电采用集中、分散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集中电源和容量较大的分散电源均采用矿用隔爆兼本质安全型防爆型式,具备自动充电、电量显示、均衡充电、均衡放电等电源管理和过充、过放等安全保护功能。
避难硐室内、外部供电应能自动转换,转换时间不大于0.1S。
(7)生命保障系统
a、避难硐室备有在额定防护时间内额定人员生存所需要的食品和饮用水,并有足够的安全余量。
b、避难硐室备有应急救助所需要医疗设备,包括急救箱、苏生器等。
c、避难硐室备有必要的应急维修所需工具箱、灭火工具等。
d、避难硐室备有人体排泄物处理功能的免冲水打包(详情请电询姚工: )
第三部分紧急避险系统的特点
一、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所有井下避难空间(救生舱,永久或固定避难硐室)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都会嵌入矿井安全监测网络和通讯网络,内部动力供应系统也接入矿山电网中,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同时各个避难空间(尤其是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形成防护系统的网络化,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能在灾变条件下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
二、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所有井下避难空间(救生舱,永久或固定避难硐室)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都会嵌入矿井安全监测网络和通讯网络,内部动力供应系统也接入矿山电网中,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同时各个避难空间(尤其是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形成防护系统的网络化,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能在灾变条件下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
三、全面对接,互联互通
所有井下避难空间(救生舱,永久或固定避难硐室)内装备的监测、监控、通讯、数据传输等设备都会嵌入矿井安全监测网络和通讯网络,内部动力供应系统也接入矿山电网中,实现与矿井原有各系统的全面对接,同时各个避难空间(尤其是救生舱和永久避难硐室之间)实现互联互通,形成防护系统的网络化,每一个固定避难硐室都能在灾变条件下成为井下的临时救援指挥中心。
四、就近避难,迅速便捷
在矿难发生时作业人员能够在的逃生路线就近进入*近的紧急避险空间,距离要小于500-1000米,进入时间少于30分钟。同时避险设施的方位路线和位置标识指示必须醒目清晰,便于矿工迅速便捷进入。